科學是一個移動的標靶
。在這個歲末
,除了回顧這一年的成就
,美國《科學》雜誌的編輯們還“冒險”賭了一把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成為新聞的科學進展
。
北極海冰
隨著全球變暖
,研究北極海冰萎縮對全球氣候帶來的深遠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
。由於遼闊的海洋能夠從太陽那裏吸收更多的熱量
,海冰的減少已知能夠擴大該地區的受熱麵積
。但是北極變暖對於低緯度地區的氣候將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及其是否對過去10年中的一些極端氣候現象(從亞洲的季風到歐洲的寒冬)負有責任—— 一直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
確定大氣環流複雜動力學中的長距離關聯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
。2014年
,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測模式
,包括大型的羅斯貝波和極地急流
。2015年
,科學家希望能夠努力確定北極變暖如何對幾千公裏以南地區的天氣產生影響
。
太陽係中的相遇
2014年是一個彗星年
。但2015年則很有可能是一個矮行星年
。明年3月
,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將飛抵穀神星
,後者是小行星帶中大的天體
,同時蘊藏著驚人數量的冰
。而在4個月後
,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將於7月快速掠過冥王星
,兩者將進行一次短暫而意義非凡的相遇
。
這兩顆冰凍的天體是同一類行星的“雙胞胎”
。在2006年
,國際天文聯合會將穀神星從一顆小行星升級為一顆矮行星
;而把冥王星從一顆行星降級為一顆矮行星
。一些科學家之前曾提出
,這兩顆天體都是在冰冷的彗星物質於太陽係外圍空間碰撞集結的過程中形成的
,並且隨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這或許是由於木星的引力“惡作劇”牽引所致
。而NASA的這兩項空間任務對於梳理此類天體的起源將大有幫助
。
|